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很多房子都是通过木头搭建,当然,木方也分很多品种和档次,那么古代木结构房屋中最高等级是什么,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组成是什么,今天小编将要为大家解答,想要了解的朋友不妨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古代木结构房屋中最高等级是什么
古代木结构房屋中最高等级是重檐庑殿顶。在古代,这样的木结构房屋在所有的木房子当中是中是最高级别的,当时只有皇上才能享受这样的居所结构,一般的普通人是不能拥有这样的房屋的。
1、抗震
木结构的房屋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因此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这种结构的房屋采用的是榫接建造,主结构交错的连接方式,因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木结构房屋的柔韧度要比其他的材料更好,还可以吸收和消散能量。木结构的建筑,木构件比较细小、尺寸规范、间隔紧密。所有的部件都有共同的支撑建筑物,因此达到抵抗重力、抗风、抗地震的效果。
2、耐久
木结构的房子一般都是用比较高级的松木建造的,这属于天然环保材料,现在很多人都会用来搭建高档住宅,由于这种木材经过了现代的技术加工,形成不同的墙体型材,再经过阻燃、防腐的处理之后,使房屋更加的坚固耐用。同时还能抗干燥、抗老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寿命长。
3、防火
木结构的建筑采用了《水基性阻燃处理剂》进行阻燃处理,具有较好的炭化效应,在突发遇火时,表面会形成炭化层,能够有效的阻止火焰向内蔓延,具有防火性能。
一、台基
台基是中国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建筑下施台基,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则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使用夯土台基的实例,至少在新石器晚期即已出现。自此以降,它的使用,又自统治阶级逐渐扩大到民间。周代出现的高台建筑,就是它发展的顶峰。大约自南北朝起,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至于台基的层数,一般房屋用单层,隆重的殿堂用2层或3层。但某些华丽殿阁,也有建于1层高大台基上的,如宋代画中的滕王阁,应属高台建筑的遗风。
1)普通台基
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才在其外表面包砌砖石。例如东汉画像石中所示的台基,除外包砖石,而且还具有压阑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
2)须弥座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目前所知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式很简单,仅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作对称式布置。唐代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敦煌第172窟盛唐壁画中,在临水台下的须弥座虽然轮廓简单,只有上、下枋和束腰,但却使用了花砖贴面。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
二、踏道
为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形式大致可分为阶梯形与斜坡式两种。使用之材料有土、土坯、石、砖、空心砖等。
1)阶级形踏步
至少在新石器时期的半穴居建筑中即已使用,多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如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所示。后来逐渐使用了夯土,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建筑遗址中则有用土坯的。在踏跺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见于东汉的画像砖(四川彭山出土)。它侧面称为“象眼”的三角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凹的形状,明代以后则用平砌。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称为“如意踏步”,一般见于住宅或园林建筑。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块堆砌成不规则形状。
2)坡道
1.慢道
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营造法式》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后者又可作成由几个斜面组合的形式,称为“三瓣蝉翅”或“五瓣蝉翅”,也有将礓礤置于二阶级形踏道之间的。
2.辇道
或称御路。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汉代文献中就有“左城右平”的记载,“平”指斜平坡道;“城”指阶级形踏跺,陕西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中也有这样的形式。在唐代壁画和宋代界画中,已将辇道置于二踏跺之间,后来在辇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就逐渐为装饰化所取代了。
三、栏杆(勾阑)
距今7000余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中,就已发现有木构的直横栏杆。在汉代的画像石和陶屋明器中形象更为丰富,栏杆的望柱、寻杖、阑版都已具备,而且望柱头也有了装饰。阑版纹样亦有直棂、卧棂、斜格、套环等多种。到了南北朝,石刻中又出现了勾片造阑版。唐代木勾阑式样更为华丽,其寻杖和阑版上常绘以各种彩色图纹。宋代大体沿用唐制,一般用一层阑版,称为“单勾阑”。
园林建筑的栏杆处理比较活泼自由,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可兼作坐凳,称为坐槛,木、竹栏杆造型轻快灵巧,栏版部分变化极多。近水的厅、轩、亭、阁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制曲栏的座椅,南方称为鹅颈椅(或飞来椅、美人靠、吴王靠),除了可供休息,还能增加建筑外观上的变化。此外,在建筑窗下的木质檻墙处,往往置以栏杆及护板,夏季除去护板即可通风。
四、铺地
铺地分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用烧烤地面的方法使居室地面硬化,以隔潮湿。周初也有在地面抹一层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的做法,如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春秋、战国的地砖,底面四边有突楞,正面有米字纹、绳纹、回纹等。秦代有截面为平行锯齿纹的地砖,其长边留有子母唇,以供搭接。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内,又有略呈楔形的铺地条砖。汉墓中铺地形式可多达数十种,一般均用方砖或条砖,用扇形砖或楔形砖的很少,也有用石板或空心砖的。东汉墓中已出现了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磨砖对缝地砖。而唐长安大明宫地砖侧面已磨成斜面,从正面看几乎辨不出灰缝,但又加强了胶泥与砖的附着面积,是一个很巧妙的办法。宋代起砌砖普遍使用了石灰,使防水性和粘着力都大有提高。
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很少侧放,一般对缝或错缝,但条砖有用席纹或两块砖相并横直间放的,考究的殿堂为了防潮,先在地下砌地龙墙,墙上再放木搁栅,并铺大方砖,或先在地面铺一层小砖,上面再放经过桐油浸泡、表面磨光的大型地砖——“金砖”。
铺于室外的地砖既为了防滑,又起着保护路面、装饰美观等作用。为此,砖之表面多作成各种花纹,常见的如秦代的回纹、汉代的四神纹(并附“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吉祥文字)、唐代的宝珠莲纹等。明、清在住宅及园林庭院中又利用各种建筑废料,如碎砖瓦片、废陶瓷片、卵石、片石等,以组成多种构图,如几何纹样、动植物、博古等等。可用单一材料,或用几种不同材料组合,其形式与图案极多,江南苏州一带称之“花街铺地”,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值得大力继承推广的优秀建筑传统手法。
小编总结: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古代木结构房屋中最高等级是什么以及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组成,相信大家看完以上的分享后也有了相应的了解。